1. 肝胃气滞型
- 症状:胃脘胀满或胀痛,胁肋部胀满不适,症状常因情绪变化而加重或减轻,嗳气频作,口苦,舌苔薄白或薄黄,脉弦。 - 治法:疏肝理气,和胃止痛。 - 常用方剂:柴胡疏肝散加减。方剂中的柴胡(10 - 15克)可疏肝解郁;香附(10 - 12克)、陈皮(6 - 10克)、枳壳(10 - 12克)加强理气行滞的作用;芍药(12 - 15克)、甘草(6克)能缓急止痛。 - 方解:柴胡为君药,引领诸药入肝经,疏解肝郁;香附、陈皮、枳壳作为臣药,协助柴胡理气,使肝气得以舒畅,从而减轻胁肋胀满和胃脘胀痛;芍药、甘草为佐使药,酸甘化阴,缓急止痛,防止理气药物过于辛燥而伤阴。 - 用法:将上述药物用水煎服,每日1剂,分两次服用。 2. 脾胃虚弱型
- 症状:胃脘隐痛,绵绵不休,喜温喜按,进食后胃脘部胀满不适,神疲乏力,四肢倦怠,大便溏薄,舌淡苔白,脉虚弱。 - 治法:健脾益气,和胃止痛。 - 常用方剂:参苓白术散合黄芪建中汤加减。参苓白术散中人参(10 - 15克)、白术(10 - 15克)、茯苓(12 - 15克)、山药(15 - 20克)健脾益气;黄芪建中汤里黄芪(15 - 20克)补中益气,桂枝(6 - 9克)、生姜(6 - 9克)温胃散寒,芍药(15 - 18克)、大枣(6 - 10枚)、饴糖(30 - 50克)、甘草(6 - 9克)和中止痛。 - 方解:人参、白术、茯苓、山药在参苓白术散中为主药,共同起到健脾益气的作用,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;黄芪在黄芪建中汤中为君药,大补元气,增强机体的抵抗力;桂枝、生姜温运脾阳;芍药、大枣、饴糖、甘草缓急止痛,调和营卫。 - 用法:水煎服,每日1剂,分两次温服。饴糖可在药液稍温后溶入。 3. 胃阴不足型
- 症状:胃脘部隐隐灼痛,似饥而不欲食,口燥咽干,大便干结,舌红少津,苔少或剥脱,脉细数。 - 治法:养阴益胃,和中止痛。 - 常用方剂:一贯煎合益胃汤加减。一贯煎中的北沙参(15 - 20克)、麦冬(12 - 15克)、生地(15 - 20克)、枸杞子(12 - 15克)滋阴生津;益胃汤里沙参(15 - 20克)、玉竹(12 - 15克)、冰糖(适量)、生地(15 - 20克)、麦冬(12 - 15克)益胃养阴;两方中的当归(10 - 12克)养血活血,川楝子(6 - 9克)理气止痛。 -- 方解:北沙参、麦冬、生地、枸杞子等滋阴药物为君药,滋养胃阴,缓解胃脘灼痛和咽干口燥;当归养血活血,使滋阴药物补而不滞;川楝子为佐药,理气止痛,防止滋阴药物过于滋腻而阻碍气机。 - 用法:每日1剂,水煎服,分两次服用。 4. 脾胃湿热型
- 症状:胃脘部痞满、疼痛,口苦口臭,口干不欲饮,恶心呕吐,大便黏腻不爽,小便短赤,舌红苔黄腻,脉滑数。 - 治法:清热化湿,和胃醒脾。 - 常用方剂:连朴饮加减。连朴饮中的黄连(6 - 9克)清热燥湿;厚朴(10 - 12克)、石菖蒲(9 - 12克)、半夏(9 - 12克)理气和中、祛湿化痰;栀子(9 - 12克)、芦根(15 - 20克)清热除烦、生津止渴。 - 方解:黄连为君药,苦寒清热燥湿,直折湿热之邪;厚朴、石菖蒲、半夏为臣药,行气化湿,和胃降逆,消除胃脘痞满和恶心呕吐;栀子、芦根为佐药,清热除烦,使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,同时芦根还能生津止渴。 - 用法:水煎服,每日1剂,分两次服用。 5. 胃络瘀血型
- 症状:胃脘部刺痛,痛有定处,按之痛甚,或见吐血、黑便,舌质紫暗或有瘀斑,脉涩。 - 治法:活血化瘀,通络止痛。 - 常用方剂: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。失笑散中的蒲黄(9 - 12克)、五灵脂(9 - 12克)活血化瘀;丹参饮里丹参(15 - 20克)活血祛瘀,檀香(3 - 6克)、砂仁(3 - 6克)理气和胃。 - 方解:蒲黄、五灵脂为君药,二者相须为用,活血化瘀,改善胃络瘀血状态;丹参加强活血化瘀之力,为臣药;檀香、砂仁为佐使药,理气和胃,使瘀血得去,气机通畅,减轻胃脘刺痛。 - 用法:每日1剂,水煎服,分两次服用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 |